时间:2023-05-01 00:51:33 | 浏览:682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
导读:小儿推拿疗法历史悠久,易为患儿接受,用于治疗小儿的某些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小儿推拿手法应轻快柔和,有的手法虽与成人推拿相同,但手法动作及操作方法却不一样,治疗穴位有时也和成人不同。
(一)常用手法
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用双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两端分开推,称分推法。
2.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称揉法。治疗部位小的用指端揉,大的用掌根揉。
3.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两旁,算作捏脊一遍。此法多用于小儿疳积,故又称“捏积”。
4.推脊法:用食、中指(并拢)面自病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图5)。此法适用于高热。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
(二)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表)
穴 名 | 位 置 | 主治 | 操作 |
脾土穴 | 拇指罗纹面 | 腹泻、呕吐 | 用推法 推200~500次 |
大肠穴 | 自食指端桡侧边缘至 虎口,成一直线 | 食积、腹泻 | 用推法 推100~300次 |
板门穴 | 大鱼际隆起处 | 胸闷、呕吐、食积腹满、食欲不振 | 用推法或揉法 操作50~200次 |
三关穴 | 前臂桡侧边缘,自腕 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 一直线 | 外感怕冷无汗、营养不良 | 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肘部,推200~500次 |
六腑穴 | 前臂尺侧边缘,自腕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 发热、多汗。 虚证忌用 | 用推法,自肘部向下推至腕部,推100~500次 |
天河水穴 | 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直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 | 身热烦躁,外感发热 | 用推法,自腕部向上推至肘弯处,推100~500次 |
七节穴 | 第四腰椎至尾骶成一 直线 | 腹泻、痢疾、食积腹胀、肠热便秘 | 用推法,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均可,推200~500次 |
龟尾穴 | 尾椎骨处 | 腹泻、脱肛、便秘 | 用揉法,揉300~600次 |
丹田穴 | 脐下2 寸 | 少腹痛、遗尿、脱肛、小便赤少 | 用摩法或揉法,操作3~5分钟 |
小儿推拿常用二十处穴位解析
一、脾穴
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掌指关节)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补脾:向心性推之(拇指稍曲,由指尖推向指根),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
3.作用:健脾调中,培土生金。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实热则泻之,虚寒则补之。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
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
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常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
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心:离心性推之 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
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
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
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 补肺:向心性推之。
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
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补肾:向心性推之。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
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胃:离心性推之。(此穴只清不补)
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七、大肠穴
1.部位: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大肠——离心性推之。补大肠——向心性推之。清补大肠——来回推之
3.作用:调整大肠功能,有固肠、涩便、止泻等作用。
4.主治:赤白痢疾、泄泻、便秘、脱肛、肛门红肿等。
八、小肠穴
1.部位:小指外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清小肠——离心性推之。
3.作用: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4.主治:尿闭、小便不利、口疮、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
九、八卦穴
1.部位:手掌面,掌心的周边,顺着时针的方向,划一个圆圈是八卦穴。属面型(也称环型)穴位。(卦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2.操作方法:
①顺运八卦—由乾卦起运转一周到兑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顺运八卦。
②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一周,到震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逆运八卦。
3.作用:和中利隔、顺气化痰、消宿食、开饱胀、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
4.主治:胸闷胀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
十、运水入土穴
1.部位: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小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水入土。
3.作用:润燥通滞。
4.主治:便秘、痢疾、遗尿等。
十一、运土入水穴
1. 部位:由拇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拇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土入水。
3.作用:止泻。
4.主治:腹泻。
十二、板门穴
1. 部位:拇指下,大鱼际肌之中点,属面型穴位。
2. 操作方法:左右旋转揉之,或来回推之为清板门。
3. 作用:能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
4. 主治:止吐泻、退虚热、嗌奶、胃疼等症。
十三、小天心穴
1. 部位: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属点型穴位。
2. 操作方法:
①捣小天心法——医者左手托患儿之左手,以其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穴位,称捣小天心法。
②掐小天心法——拿法同上,医生以拇指甲在穴位上掐之,称掐小天心法。
3. 作用:通窍散郁、畅通经络、安神定惊、清热明目止咳等。
4. 主治:惊风癫痫、实热急喘、痘疹欲出不透等为一切眼病的主穴。
凡眼疾:
眼球上翻————向下捣。
眼球下翻————向上捣。
眼球左翻————向右捣。
眼球右翻————向左捣。
十四、四横纹
1.部位:掌面、食、中、环、小指,四指本节之横纹处,属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推四横纹——医者左手掌托患儿左手四指的背面,拇指握住中节处,以右手拇指外侧或螺纹面,来回推之。
3. 作用:调中行气、退热消胀、散瘀结。
4. 主治:肚胀、疳积、咳嗽痰喘、气促胸满、唇裂腹疼。
十五、小横纹
1. 部位: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属点型穴位。
2. 操作方法:揉小横纹——用右手拇指螺纹面揉之。
3. 作用:消郁热、化痰涎。
4.主治:口疮、流口水、为治百日咳、肺炎之要穴,一切痰壅喘咳等症皆良。
十六、二马穴
1.部位:在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缝陷中与手掌兑宫相对。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揉二马——医者左手握患儿左手。使手心向下,小指屈于掌心,以右手拇指左右揉之。
3.作用:大补元气、健脑补髓、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4.主治:先天不足、气虚喘咳(慢性气管炎)、脱肛、疝气、小便闭塞或不利,虚火牙疼、瘫痪、脑炎后遗症等一切虚症均宜之。
十七、外劳宫
1.部位: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同二马,将无名指,小指屈曲,与掌面成90°度,使穴位显出。
3.作用:温中去寒、安蛔止疼。
4.主治:下寒腹疼(一切腹痛均宜,如肠梗阻、肠套叠等),往来寒热、胆道蛔虫、久泻不止、透发痘疹、疝气脱肛、夜啼症、感冒风寒、揉之取汗,一切虚寒症均有效。
十八、阳池穴
1.部位 :腕后二寸陷凹中(相当针灸的外关穴部位),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揉阳池-------——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腕部,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的螺纹面揉之。
3.作用:解表散寒,祛风止疼,降逆清脑。
4.主治:头晕头痛(各种类型之头疼均宜)、鼻塞流涕、感冒、急慢惊风及其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等。
十九、天河水穴
1.部位:前臂正面,由掌根到肘弯横纹中间一条直线,属长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推天河水——向心性推之,称清天河水(此穴无补法)。
3.作用: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安神镇惊、利尿。
4.主治:急热惊风、惊啼烦躁、弄舌、重舌、口疮、感冒发热、咳嗽、腹泻、麻疹、尿少等症。
二十、退六腑穴
1.部位:前臂内侧缘,由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属长线型穴位。
2.操作方法:离心性推之,称退六腑。
3.作用:清实火、退高热、除热痰。
4.主治:高烧、急惊风、实热痰喘、便秘、热痢、痘疹、痄腮等一切热症宜之。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的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请勿盲目试用,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在传统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
嗨,大家好我是小郎中官微今天讲解的是: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23处小儿推拿穴位手法全解析1小儿按摩罕用伎俩有哪些一 脾经穴1、穴位地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掌指枢纽关头)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罕用伎俩:(1)补脾经:向心性推之(拇
1、补脾经,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在呼吸道感染后也会补脾养肺培土生金。2、顺运八卦,脾胃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都可以用。3、掐五指节,宝宝受到惊吓之后的常用手法4、揉涌泉,头痛发热,呕吐腹泻,补益肾气。5、捣小天心,清热镇惊,用于惊风、抽搐、
孩子与父母间的喂饭拉锯战并不少见,厌食已然成为独生子女的通病,尤其常见于2-4岁的儿童中间,5-6岁的孩子厌食情况也趋于普遍。父母们关心的是,除了吃药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绿色、无副作用的方法治疗小儿厌食?这时,小儿推拿或许可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关于举办常见小儿疾病的小儿推拿手法学习班的通知各相关单位:为助力“健康中国”,关心关爱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促进儿童中医康复从业者深度掌握小儿推拿保健治疗水平,结合常见疾病分析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习得中医,用到中医,快速掌握小
宝宝脏腑比较娇嫩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形气未冲”,这个阶段的宝宝五脏六腑的很能很不完善,尤其在消化方面表现的很娇嫩,宝宝的消化功能弱就需要合理饮食,不然很容易就会引起宝宝的小儿积食。小儿积食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性小儿积食,急性小儿积食
儿童脾胃虚弱、运化能力差,所以平常饮食稍不注意,或饮食过量,或生冷不均,均易导致食积。如果不及时调理,常常引发感冒、发烧、咳嗽等问题。专家推荐的推拿方法很简单,轻轻松松就能调理宝宝的食积问题。第一招:掐揉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指间
每到秋天,不少孩子开始咳咳咳~在一些幼儿园里,各种干咳的声音此起彼伏!别说爸妈了,旁人听了都觉得心疼不已~直言最听不得小孩子咳嗽了!秋季的咳嗽与其他季节的咳嗽有些不同,通常是干咳、没什么痰,咳嗽的频次比较密集,通常要咳很多下才能止住,而且咳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 导读:小儿推拿疗法历史悠久,易为患儿接受,用于治疗小儿的某些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小儿推拿手法应轻快柔和,
推、拿、提、捏、揉“不吃药不打针 手到病除”最近几年被称为“绿色疗法”的小儿推拿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青睐但不是所有的推拿都可以去!新乡辉县的杨女士在推拿之后永远失去了自己才三个月的宝贝……△《都市报道》:三个月婴儿 推拿后身亡(完整节目视频)
西安4个月大女婴推拿后身亡 来源:华商网又有婴儿接受推拿服务后死亡。据华商网报道,4个月大的西安女婴小雨,还没学会叫声妈妈便永远地离开了。因上呼吸道感染,听从社区医院进行推拿调理后,仅仅过去了18分钟,孩子出现异常。后经西安高新医院抢救仍无
小儿厌食多因喂养不当厌食是指儿童较长时期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又称消化功能紊乱,多见于1-6岁儿童。厌食的儿童形体偏瘦、面色少华,一般精神尚好;但如果病程太长则会导致孩子形体瘦弱,体重减轻,精神疲惫,抗病能力差。引起小儿厌食的主要原
小郎中官微温馨提示:小儿小病,主要原因多为受风、受惊和积食。郑重其事的打针吃药,总觉得心疼孩子受罪,顺其自然,又觉得自己是后妈。今天小郎中官微选了几种最常见的介绍。我们五指小郎中官方网址:www.zyxlz.cn。文 合阴阳--祛痰散结
1、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2、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
孩子生病,担心药物含抗生素副作用大,不少家长开始青睐不打针不用药的“小儿推拿”疗法。12月11日,成都市民高先生2岁的女儿甯甯因为咳嗽,在一家小儿推拿机构进行推拿治疗,没想到耽搁了就诊时机,最终被诊断为肺炎,前后三次住进医院,期间一度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