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1 00:55:39 | 浏览:459
1、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一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6、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7、推五经:五经指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五个穴位,分别位于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远端指节的指腹上,在这些穴位上运用推法治疗,可以调整各脏功能,并治疗相关的疾病。
诸如:(1)消化不良、呕吐、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疳积等多属脾经病变,治疗时推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一般多采用补法。
(2)惊风、抽搐、烦躁、气逆、胁痛、目赤等多属肝经病变,治疗时推肝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一般说来,肝经宜清不宜补;如需用补法时,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法代替。
(3)心悸、怔仲、贫血、高热神昏、弄舌、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多属心经病变,治疗时推心经,以旋推为补,直推或掐之为泻(清)。一般说来,心经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心火;如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法代替。
(4)咳嗽、气喘、痰鸣、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多属肺经病变,治疗时推肺经,以旋推宜补,直推为泻。
(5)遗尿、尿频、骨蒸盗汗、虚喘、小便不利、下肢痿软等多属肾经病变,治疗时推肾经,以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清),肾经宜多补少清。
8、推大肠:从食指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缘推至虎口,可清实热、止泄泻,常用以治疗腹泻、消化不良等.
9、推小肠:小肠穴在小指尺侧缘,主治小便短赤、遗尿、高热不退等症。从指端推向指根为补,从指根推向指端为泻。
10、运内八卦:内八卦为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名称,是环绕掌心周围8个穴位的总称。近第三掌骨小头处为离,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依次为坤、兑、乾、坎、艮、震、巽、离各穴,坎与离相对,震与兑相对,乾与巽相对,坤与艮相对。震为东方,属肝木;兑为西方,属肺金;坎为北方,属肾水;离为南方,属心火。临床上,不论患者是男是女,大多数医师取患者左手八卦穴进行推拿。推拿八卦穴常用运法,称之为“运八封”。运八卦时,将患者的左掌心向上,医者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托住患者的左手背,以大指桡侧面作为接触面进行运法;也可用一手托持患者的左手,另一手以食指或中指指端作为接触面推运。推运至离宫时,要轻轻带过,或以大指掩盖于离宫上,使“运内八卦”时,医者推运之指不接触离宫。因为离宫属心火,推运离宫,恐动心火。
11、揉板门:按揉手掌大鱼际部,可健脾化滞,主治呕吐、腹泻、气促、气攻等症。
12、推三关:三关穴在前臂屈侧面的桡侧缘。自腕推至肘有补气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主治伤风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13、推六腑:六腑穴在前臂伸侧面尺侧缘,自肘推至腕有清热止汗等作用。主治高热、昏迷、抽搐等症。
14、推天河水:推前臂屈侧面中线,有退热、清心、除烦作用,主治诸热惊风、口渴咽干、夜啼、口舌生疮等症。
15、掐十王:掐十指指尖,有开窍醒神作用,主治昏厥、惊风等症。
16、运耳后高骨:耳后高骨指颞骨乳突部,运之可祛风安神。
17、弹山根:用食指弹击鼻根部,至皮肤发红为度。有镇惊开窍作用,主治惊风、鼻塞流涕、晕厥等症。
18、推膻中:膻中穴在前胸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先揉膻中,再由上向下推和向两侧分推。有止咳平喘、顺气降逆等作用。主治咳嗽、哮喘、呕吐、胸闷等症。
19、分推腹阴阳:自胸骨下端起,沿肋弓下缘分别推向两胁。主治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和发热等症。
20、摩腹:用于掌部在腹部作圆周状摩动,着重于中脘、脐中、关元等穴。常用以治疗腹痛、腹胀、腹泻、食积、便秘、小便不通、遗尿等症。
21、拿肚角:拿脐下两旁.有行气止泻作用。用以治疗腹痛、腹泻、腹胀等症。
22、按利尿穴:利尿穴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间连线的1/2折点处。按压此穴能解除尿潴留。
23、推脊:由上向下在脊柱正中线上推之。有退热、镇惊作用。
24、揉龟尾:按揉尾骨端,主治腹泻、痢疾、脱肛等症。
25、推七节骨:七节骨指腰骶部第二腰椎至尾椎之间。用拇指指腹或食指、中指指腹由下向上推称“推上七节骨”,有止泻、补肾等作用;由上向下推称“推下七节骨”,有通便、泄热等作用。
26、拿血海:拿大腿前下方的血海穴,可平惊止搐。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等症。
27、按揉足三里:按揉外膝眼下3寸的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扶补正气。主治腹痛、腹胀、腹泻、虚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下肢痿软等症。
28、揉涌泉:按揉足心凹陷处。主治呕吐、腹泻、发热等症。【适应证】小儿推拿疗法的对象一般是6岁以下的小儿,尤其适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广泛,可主治腹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嗽、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症。
一、小儿感冒:开天门40次,运太阳40次,分推坎宫40次,揉迎香20次,推三关3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揉肺俞50次。风寒感冒,寒重热轻者,减去推六腑,加重推三关(增加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按揉风池10次,拿肩井5次,揉按合谷10次。风热感冒,热重寒轻者,减去推三关,加重推六腑(增加300次),清肺经300次揉大椎300次按揉曲池30次热盛者加推脊300次推涌泉200次。
二、中暑:推天河水400次,推六腑400次,推天柱骨100次,推脊300次,揉大椎50次。
三、咳嗽:远太阳30次,拿风池10次,按揉天突20次,分推膻中1分钟,揉乳根20次,揉乳旁2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按揉定喘穴20次。
四、百日咳:清肺经300次,揉掌小横纹30次,揉外劳宫30次,推天河水300次,揉肺俞30次,推肺俞100次,揉定喘穴50次,揉大椎30次,揉天突30次,直推膻中100次。
五、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肺炎:清肺经4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分推膻中1分钟,按揉丰隆10次。
六、小儿支气管哮喘:清肺经300次,运太阳;30次,揉天突20次,按定喘穴3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
七、小儿泄泻:摩腹5分钟,揉脐5分钟,推上七节骨200次,揉龟尾500次。
八、便秘:摩腹5分钟,揉天枢(左)5分钟,推下七节骨400次,揉龟尾400次,按揉足三里10次。
九、脱肛:揉丹田5分钟,揉龟尾500次,推七节骨300次,按揉百会50次。
十、疳积:摩腹5分钟,揉脐3分钟,捏脊3~5遍,按揉足三里10次,掐四缝各10次,揉板门30次。
十一、厌食:推脾经500次,揉板门100次,掐揉四缝10次,分推腹阴阳50次,摩腹5分钟,按揉足三里10次。
十二、呕吐:直推膻中1分钟,揉乳旁lO次,按揉承浆5次,摩中脘5分钟,分推腹阴阳30次,按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
十三、腹痛:揉中脘3分钟,摩腹5分钟,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拿合谷10次。
十四、遗尿:揉少腹(关元、气海、中极)15分钟,按揉百会20次,按揉三阴交10次。
十五、尿潴留:揉摩少腹(中极、关元)5分钟,揉水道3分钟,推箕门2分钟,按揉三阴交10次。
十六、肠梗阻:先止痛,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等穴各5~10次,待腹痛缓解后再摩腹5分钟,揉中脘3分钟,揉脐5分钟,分腹阴阳30次,推下七节骨300次。
十七、夜啼:按揉百会10次,清肝经10次,揉小天心20次,分推大横纹50次,摩腹5分钟。
十八、急惊风:掐水沟、十王、老龙、太冲、印堂诸穴,各掐3~5次。若掐一二穴即醒,其他穴位不必再掐。拿合谷3~5次,揉曲池20次,拿委中3~5次,拿承山3~5次,拿风池10次。
十九、慢惊风:补脾经400次,清肝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推三关300次,揉小天心50次,捏合谷lO次,按揉百会50次,揉摩中脘8分钟,按揉足三里10次,捏脊5~7遍。
二十、佝偻病:补脾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揉板门30次,摩中脘5分钟,揉丹田2分钟,按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肾俞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按揉三阴交10次,捏脊5~7遍。
二十一、流行性腮腺炎:按揉合谷2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按揉翳风15次。
二十二、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发热阶段:清脾经400次,清肺经400次,清板门100次,清天河水400次,推六腑400次,推天柱50次。
二十三、麻疹:开天门30次,分推坎宫30次,运太阳30次,按风门20次,按揉肺俞10次,推肺俞100次。
二十四、痢疾:揉天枢2分钟,拿肚角3~5次,揉拿上巨虚(先揉15~20次,后拿3~5次),按揉大肠俞10次。【禁忌症】对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肌肤破损、烫伤、正在出血的部位不宜采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小儿推拿的操作程序,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然后是胸腹、腰背、下肢。上肢指掌腕臂部穴位,―般均只推左手。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操作中可沾以适量葱姜汁或滑石粉等,起到保护小儿皮肤和加强治疗作用。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在传统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
1、补脾经,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在呼吸道感染后也会补脾养肺培土生金。2、顺运八卦,脾胃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都可以用。3、掐五指节,宝宝受到惊吓之后的常用手法4、揉涌泉,头痛发热,呕吐腹泻,补益肾气。5、捣小天心,清热镇惊,用于惊风、抽搐、
嗨,大家好我是小郎中官微今天讲解的是: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23处小儿推拿穴位手法全解析1小儿按摩罕用伎俩有哪些一 脾经穴1、穴位地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掌指枢纽关头)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罕用伎俩:(1)补脾经:向心性推之(拇
孩子与父母间的喂饭拉锯战并不少见,厌食已然成为独生子女的通病,尤其常见于2-4岁的儿童中间,5-6岁的孩子厌食情况也趋于普遍。父母们关心的是,除了吃药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绿色、无副作用的方法治疗小儿厌食?这时,小儿推拿或许可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关于举办常见小儿疾病的小儿推拿手法学习班的通知各相关单位:为助力“健康中国”,关心关爱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促进儿童中医康复从业者深度掌握小儿推拿保健治疗水平,结合常见疾病分析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习得中医,用到中医,快速掌握小
宝宝脏腑比较娇嫩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形气未冲”,这个阶段的宝宝五脏六腑的很能很不完善,尤其在消化方面表现的很娇嫩,宝宝的消化功能弱就需要合理饮食,不然很容易就会引起宝宝的小儿积食。小儿积食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一种是急性小儿积食,急性小儿积食
儿童脾胃虚弱、运化能力差,所以平常饮食稍不注意,或饮食过量,或生冷不均,均易导致食积。如果不及时调理,常常引发感冒、发烧、咳嗽等问题。专家推荐的推拿方法很简单,轻轻松松就能调理宝宝的食积问题。第一招:掐揉法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指间
每到秋天,不少孩子开始咳咳咳~在一些幼儿园里,各种干咳的声音此起彼伏!别说爸妈了,旁人听了都觉得心疼不已~直言最听不得小孩子咳嗽了!秋季的咳嗽与其他季节的咳嗽有些不同,通常是干咳、没什么痰,咳嗽的频次比较密集,通常要咳很多下才能止住,而且咳
推、拿、提、捏、揉“不吃药不打针 手到病除”最近几年被称为“绿色疗法”的小儿推拿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青睐但不是所有的推拿都可以去!新乡辉县的杨女士在推拿之后永远失去了自己才三个月的宝贝……△《都市报道》:三个月婴儿 推拿后身亡(完整节目视频)
西安4个月大女婴推拿后身亡 来源:华商网又有婴儿接受推拿服务后死亡。据华商网报道,4个月大的西安女婴小雨,还没学会叫声妈妈便永远地离开了。因上呼吸道感染,听从社区医院进行推拿调理后,仅仅过去了18分钟,孩子出现异常。后经西安高新医院抢救仍无
小儿厌食多因喂养不当厌食是指儿童较长时期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病症,又称消化功能紊乱,多见于1-6岁儿童。厌食的儿童形体偏瘦、面色少华,一般精神尚好;但如果病程太长则会导致孩子形体瘦弱,体重减轻,精神疲惫,抗病能力差。引起小儿厌食的主要原
小郎中官微温馨提示:小儿小病,主要原因多为受风、受惊和积食。郑重其事的打针吃药,总觉得心疼孩子受罪,顺其自然,又觉得自己是后妈。今天小郎中官微选了几种最常见的介绍。我们五指小郎中官方网址:www.zyxlz.cn。文 合阴阳--祛痰散结
1、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2、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
孩子生病,担心药物含抗生素副作用大,不少家长开始青睐不打针不用药的“小儿推拿”疗法。12月11日,成都市民高先生2岁的女儿甯甯因为咳嗽,在一家小儿推拿机构进行推拿治疗,没想到耽搁了就诊时机,最终被诊断为肺炎,前后三次住进医院,期间一度病危,
谷雨是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六个节气,春季中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谷雨节气,降雨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在潮湿环境中,邪湿极易侵袭孩子脆弱的身体。中医认为,脾为湿土之脏,湿邪极易损伤脾胃,导致孩子出现脾湿症状。此外,谷雨时节,容